第752章 北上面圣
??“真身子骨也太弱了,好端端的一个大人,三番五次昏倒在臣工面前,这算哪门子摄政王?” ??布木布泰大玉儿得知多尔衮又昏倒的消息,表情不阴不阳的说道。 ??她原本还算是支持多尔衮的,正式因为多尔衮阻挡了豪格的路,福林才成为皇子中的最终赢家,一跃而上成为皇帝。 ??可是多尔衮迟迟不能安定江山,甚至连北京都岌岌可危。到如今,今日更是在朝上说皇帝身边儿又奸人。 ??这岂不是明摆着说她后宫干政吗? ??苏茉儿知道皇太后的意思,也跟着奉承道:“九主子身体骨本来就弱的不行,进了关之后,听说日日夜夜都在那些小浪蹄子身上消耗,就是铁打的人也吃不住呀。啧啧,看看九主子身边,真个只缺泰西女子了。” ??布木布泰大玉儿想到自己差点儿嫁了这么个男人,似乎当初自己还跟他动过一段时间的真感情,现在想想这家伙完全不能跟黄台吉相提并论。 ??一时间心里还有一丝庆幸,嘴上说道:“底子不好,又不知道节制,真不知道是拿自己的身子骨开玩笑,还是拿大清帝国的命脉开玩笑。偏偏他手里掌握着朝政大权,这岂不是要将大清的江山葬送掉?我看啊,还是得请郑王爷回来。” ??满洲女人的地位不低,尤其是布木布泰这种有后台,自成一派的女人。与其说他具有多少政治智慧,不如说她目前所代表的势力让人不得不考虑她的意见。 ??身为科尔沁贝勒之女,布木布泰身后站着的是整个科尔沁蒙古,尤其是满清这两年,损耗的兵力过多。布木布泰这个女人的意见,在朝堂上显得越发的重要。 ??因为满清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依靠蒙古人出力的地步。 ??想法虽然多,但是接连而来的噩耗,却让布木布泰心有余悸。她心里也逐渐清楚,多尔衮到底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。 ??被大清封为广宁王的吴三桂,终于露出了其反复小人的真面目,在九月十三联络在汉中和潼关的明军,图谋起义。当然,在此之前他已经密信徐梁,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返回原封的机会。 ??…… ??“吴三桂这点儿筹码就想回去做他的关外王恐怕不行。”徐梁读信之后道:“不过或许可以给他个机会,留着王爵。” ??“陛下。吴三桂无论怎么说都有背君叛国之罪,若是连爵位都不削去,恐怕难以服世人之心。”李岩略停了停,又道:“都说千金市骨,陛下这都可以算是万金市骨了吧。” ??徐梁并没有着急表态。 ??吴三桂这人的品行在前世今生都已经看得不能再清楚了。若要说他有才能,也只能说在一干明朝将领中算是拔高的一类。但即便是这点才能,也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,以及与才能不相匹配的野心。 ??徐梁可不希望在天下平定十数年后,再跟藩镇打一场内战。那样对于国家来说,损耗实在是太大了。 ??“陛下,臣在政事上并不堪用,不如询以内阁。”李岩担心这位皇帝陛下要固执己见,只得将内阁都扯进来了。 ??徐梁想想这事的确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,自己做事只凭逻辑,注定就是个职业经理人的格局。只有能够看清政治权衡。才是个合格的帝王。因为吴三桂的敏感身份,徐梁终于还是派快马去南京,征询阁议。 ??程贤和李邦华两人既高兴看到有希望兵不血刃收复关中,另一方面却又担心吴三桂反复无常。至于王爵保留与否,却并不在意。陛下虽然在很多地方,表现的高屋建瓴,但是对于人心的把握以及政治斗争上,还是缺乏经验,有的时候表现的会有一丝稚嫩。 ??而恰恰是这样的缺点,让程贤等老臣还有一丝存在感。 ??如果陛下什么都懂,什么都会,还要他们有什么意义?要知道,陛下身边儿的青年才俊,多的如同过江之鲫。 ??老臣们的存在,不就是为了这个时候给陛下把把关吗。 ??“等天下平定,吴三桂自然得上书请求辞去王爵。”程贤等人连忙坐船,走水路亲自赶到真定。面陈机宜:“到时候陛下只需要顺水推舟允诺便是。” ??徐梁觉得这种论断缺乏论据,追问道:“他现在都还希望返回原封。难道未来就肯自辞王爵?” ??在徐梁看来,这些老臣的说法未免有些异想天开。 ??“陛下,”程贤笑道,“他若是不肯辞国,自然会有御史们用刀笔逼他做出这等姿态。” ??高皇帝当年兴办大案,难道是亲自提刀上阵么? ??徐梁一点就透,觉得自己在政局战场上还是有些缺乏经验。 ??同被请来李邦华也道:“陛下。此番东虏大逆不道,辽东不能不复。日后辽东、京东在我军掌控之下,吴三桂被夹在辽西也不好做人。即便没有御史的刀笔,他也会惶惶不可终日求削藩以为试探。” ??徐梁不由点头。这个推论倒是被“历史”证实过的。吴三桂这人谨慎得近乎胆怯。常有被迫害妄想症——虽然三藩之乱的时候康熙的确是一心想削藩。 ??“二位老先生的意思,看来是赞同留其爵位,甚至允许其返回封国咯。”徐梁从中听出了二人的意思。 ??“固然如此,但也不可太过张扬。”程贤道:“物议汹汹,仍当谨慎行事。” ??“怕的是吴三桂自我标榜,闹得天下皆知。”徐梁想起《三国演义》里面周瑜跟孙权说过类似的话,想骗刘备到江东成亲。结果诸葛亮安排赵云大张旗鼓,闹得天下知闻,破了周瑜的计策。 ??谁说演义话本没有教育意义! ??“吴三桂定然会如此做,不过报纸却在咱们手上,比的就是谁的声势更为浩大。”程贤不以为然道:“陕西光复中,多提点些年轻将领出来,谁知道他们是官兵还是吴三桂手下?如此既安抚了吴三桂,也不至于让他出风头。” ??“陛下,”李邦华又道,“退一步讲,这天下真正激进效死之人多些,还是墙头草多些?” ??“真正激进效死之人,万中取一已经多的了。”徐梁道。 ??“那便是了。”李邦华笑道:“招抚吴三桂固然会引人非议,但真正为此痛心疾首之人,不过万中才有一个罢了。而且这些人既然是真正忠义效死之辈,那么无论圣天子做了什么,在他们眼中都只会觉得是圣上用人不察,并不会变易其忠心。” ??——这便是皇帝虐我千百遍,我待皇帝如初恋么…… ??徐梁忍不住咧嘴笑道:“李先生的意思是,招抚吴三桂之事,最多只有一些尘嚣,不会有大事?” ??李邦华不愿把话说死:“臣以为必不会有大乱。” ??所谓的大乱,那就得是民变、军变之类了。 ??徐梁记得原历史时空中,南明治下的江南发生过“佃变”和“奴变”。其实就是江南底层百姓对乱世的呼应,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。只是因为他们缺乏领袖人物,也不曾打出旗号,所以只说“变”,不算“乱”。 ??“无所谓,如果能够兵不血刃收复西安,少说也能多活十万众。”徐梁道:“何况咱们还真没有强攻西安这等雄城的能力。” ??一般的小县城,只需要拿火炮一轰,大军突入便能攻克。然而西安、太原、北京这样的雄城,除非运来五千斤以上的红衣大炮,光靠弗朗机根本不可能轰破城防。能够光复太原是因为里应外合,而西安、北京如果不走这条路,也同样攻克不了。 ??尤其吴三桂手下的关辽军野战不行,守城却是强项。祖大寿当年守锦州,缺粮缺炮,一守一年多。吴三桂如果铁了心要守西安,明军也没那么容易得手。更何况西安并非锦州那样的孤城,还有清军和绿营在外伺机而动。 ??虽然徐梁的底线是同意吴三桂保留王爵,返回辽西,但真正谈判自然不会人家漫天要价,自己随口就答应下来。 ??徐梁手中还有几张牌可以打。 ??其一是汉中的孙守法。孙守法在明末诸将中,身后名声并不彰显。但在当世,孙铁鞭的名头还是很盛的。他本是曹文诏麾下游击将军,剿匪中屡立战功,是员骁勇悍将。因为善用铁鞭,因此闻名。 ??如今贺珍在汉中当起了地主,基本算是退出了历史舞台。孙守法以汉中为基地,只要吴三桂给他开个小口子,要打入陕西简直易如反掌。 ??其二是山地师在潼关的部署,以及三师在晋南的部署。 ??这两支部队都不能整体调动,但分别以少数精锐攻占县城却毫无问题。 ??以上是西安南面的部署,可以说取便取,不用吴三桂出力。既然不出力,自然也不能算是他吴三桂的功劳。在他的开价中,这一块便要挖出来。 ??再有便是便是已经成为规模的陕西义军。虽然说是义军,但绝对是官兵支持的。随着框架越来越大,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 ??所以说,光复陕北的功劳,吴三桂肯定不能全占。 ??如此坐地还钱,吴三桂到底能否保住那个王爵都成问题。